近日一座新修的“团结亭”屹立在玉河广场,“团结亭”内的石碑顶端刻有“敬献给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字样,中间用汉、藏、彝、纳西、傈僳等6种民族文字刻着“我们永远跟着你走”的字样。为什么要修建这座“团结亭”?“团结亭"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丽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披星戴月、奋勇争先,各民族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脉关系。
1950年10月18日,在欢迎中央民族访问团西南第二分团访问丽江的联欢大会上,丽江专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各族各界的代表,向访问团献上了一面锦旗,锦旗顶端绣着“敬献给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字样,中间用汉、藏、彝、纳西、傈僳等6种民族文字绣着“我们永远跟着你走”字样,底端是云南省丽江18个族群的名称落款及赠送时间。
锦旗上“我们永远跟着你走”的铮铮誓言,表明了丽江各族人民一心跟党走,永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决心,体现了丽江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心声!这面锦旗是新中国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精神的传递,表达着丽江各族人民一心跟党走,永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决心。
后来这面锦旗被收藏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展厅里,向千万游人讲述着云南民族团结的故事。锦旗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精神的传递。如今,锦旗上的“摩些”改为纳西族,“摩梭”归并为纳西族,“俅族”、“西番”、“民家”分别被识别为独龙族、普米族、白族,“那马”、“勒墨”归并为白族,“他鲁”归并为彝族,并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整族脱贫,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飞跃。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传承丽江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红色基因,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市修建了“团结亭”,并将这面意义重大的锦旗拓印制成“锦旗碑”,永久成列在亭内,也是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人心、凝聚力量。
“在石碑另一面,还刻着另一面锦旗,是1951年我们纳西族著名的学者方国瑜,抵达北京开一个会议的时候,他敬献给毛泽东主席的一面锦旗。这面锦旗就是用我们象形文字绣着‘我们永远跟着您走’相关的内容。”丽江古城景区管理服务分公司讲解员于洋告诉记者。
在历史上,丽江古城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一个重镇,多民族在此相互交融。如今,丽江古城作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区,汇聚了广大游客和市民,将“团结亭”修建在玉河广场也能更好的落实习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好丽江人民永远跟着党走的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民族团结、弘扬革命精神。(来源:丽江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