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胜县鲁地拉镇东红村小组,有一个令人称羡的十口之家。他们曾在贫困中携手前行,如今不仅成功脱贫,更以孝为基、以和为贵、以善为念,用二十余载描摹岁月静好,成为十里八乡人人称赞的“孝顺之家”。

“子家就像咱们村的定海神针!”“每次路过他家院子,总能看到一家人围着火塘说说笑笑,就连小孩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邻居阿嬢说起这个十口之家,眼里满是钦佩。踏入这个普通的院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全家围坐在火塘边议事的温馨场景。“春耕前要开‘火塘会’,定好分工不瞎忙”,这是家中话事人子进林常挂在嘴边的家规之一。每当农忙时节或家中遇到大事,全家老少便齐聚火塘旁,一边品尝着刚蒸好的麦面粑粑,一边热烈商讨。从日常事务分工到家庭重大决策,“火塘会” 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村里的老支书也感慨道:“别家开会容易吵得面红耳赤,他们家却能把会开成茶话会,这家风真是了不得!”
家中老祖虽年事已高,却身体康健,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主动承担起家庭内务。她不仅将屋内屋外打扫得一尘不染,还精心操持三餐,悉心照料三个重孙。年轻一辈也各展所长:每天清晨,全家劳动力便下地干活;午饭后,子进林和妻子赶着牛羊穿梭在山林乡间;两个儿子在农闲时踏上外出务工之路补贴家用;两个儿媳则扎根农田,在土地上辛勤耕耘。朋友们谈起子进林一家,赞不绝口:“他们家分工明确,每个人都为家庭拼尽全力,这种团结劲儿在村里可少见!”
家庭和睦的秘诀,藏在日复一日的生活细节里。“饭要先端给老人,话要等长辈说完”,这条家规早已深深融入每个家庭成员的行动之中。清晨,晚辈们总是先为长辈泡上一杯清茶;交流时,也总是耐心地等长辈说完。遇到意见分歧,大家便会笑着引用家规 “有话好好说,家和万事兴”,几句幽默的傈僳语调侃,轻松化解矛盾。二十年来,这个大家庭从未发生过一次争吵,和睦的氛围如同傈僳族的米酒,越酿越香。村党总支书记李新文感慨:“他们家就是文明家庭的活教材,每次评先进,村民们第一个提名的就是他们!”
“帮人就是帮自己”,这句朴实的家规,让这个家庭成为村子里最温暖的存在。每逢雨季道路塌方,父子兄弟总会第一时间带着工具前去疏通;哪家老人行动不便,儿媳们便轮流上门照料。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一家有难,八方支援” 的傈僳族传统美德,将热心助人的种子播撒在山寨的每一个角落。村民李大叔激动地说:“去年我家老人生病,子家儿媳们天天来帮忙送饭,这份恩情我们全家记一辈子!”

曾经,受制于崎岖山路与匮乏资源,这个家庭仅靠微薄的山地种植维持生计。而今,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精准帮扶下,这个傈僳族家庭积极拓宽致富路。家中成员通过公平竞争,获得了村内保洁员公益岗位,在守护乡村整洁的同时增加了稳定收入;全家科学规划土地,规模化种植玉米、白芸豆、四季豆等经济作物,并大力发展牛羊养殖产业;年轻一代主动学习技能,凭借过硬本领外出务工。多管齐下的增收举措,让这个家庭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个十口之家,用坚持不懈的奋斗、和睦相处的坚守、热心助人的担当,为新时代傈僳族家庭树起一面鲜亮的旗帜,让孝老爱亲、团结友善的文明新风,在青山绿水间久久传扬。(来源:今日永胜)




